近日,在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邓家村,田间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。砍根、去叶……一个个“青疙瘩”被装上货车送往涪陵榨菜集团的江北原料厂。
据统计,2024年涪陵区青菜头收砍面积约74万亩,较上年增长0.45%,总产量超过190万吨,产业总产值达155亿元。从青菜头种植、生产加工、销售出口,拥有百年历史的涪陵榨菜焕发新活力,“青疙瘩”如何成为“金疙瘩”,涪陵榨菜找到致富密码。
精心育种
应对特殊天气选育种苗
涪陵榨菜,与法国酸黄瓜、德国甜酸甘蓝并称为“世界三大腌菜”,享誉全球。擦亮涪陵榨菜这张“金名片”,原材料的培育至关重要。
位于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的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(以下简称“渝东南农科院”),从1959年建成以来,一直从事着榨菜综合研究,近年来,更是培育了全国70%以上的青菜头新品种。
去年9月,重庆经历了长时间高温不下雨的天气,榨菜的原料青菜头一般在白露节气前后十天播种,雨水前收获。可种植户发愁了,这样的天气,种苗根本成活不了。
错过播种期,势必会对收成造成影响。“但我们早有准备。”渝东南农科院副院长石萍萍介绍,院里培育出能适应不同环境的优质品种,以此次干旱天气为例,主要推广的就是“渝早100”和“涪优928”两个品种。通过微信群、乡村大喇叭、“科技赶场”等方式,新品种被推广到全村种植户的农田里。与老品种相比,新品种相对抗旱,还具有较强的耐病性,瘤茎前期膨大速度快,为今年保产增收起到关键作用。
种子是榨菜的“芯片”,每当完成一个品种选育,都是专家万里挑一、反复试验的成果。2021年至2024年,涪陵区成功选育出适宜海拔800~1300m地区栽培的国内第一个高山青菜头品种“高山青”、国内首个早熟青菜头新品种“渝早100”、首个宜机收榨菜(茎瘤芥)新品种“渝机6号”、低皮筋低空心良种“涪优928”等青菜头新品种。收割面积不仅逐年稳步提升,产量也同样稳中有升。
如今,渝东南农科院正在探索一个更为低碳高效的种养循环模式——青菜头种植与涪陵黑猪养殖“联动”。收砍后的青菜头菜叶加工成饲料喂养黑猪,经过处理后的黑猪排泄物施肥于土地,以此代替化学肥料,让耕地肥力、地力得到保护和提升,让青菜头更为高产、优质,此外,专家还在进一步挖掘青菜头营养成分,以进行功能性选育品种。
智能化生产
打通榨菜产业智能制造“最后一公里”
立春后,收砍青菜头的场面十分热闹。村民们将收砍后的青菜头装上货车,送往涪陵榨菜集团的原料厂。送青菜头的车辆在厂外排起长队,江北街道邓家村三组的种植大户何忠勤说,“今年青菜头的菜形、嫩度都不错,一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